当前,从人口基数、学校数量、教师数量、高等学校数量等角度来看,我们无疑是教育大国。但是,距离教育强国,我们还有更多的路要走。比如,在教育公平、教育质量、服务能力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,我们还有很大提升空间,具体包括:
第二,高技能人才占比偏低。提高高技能人才数量,要从幼儿园、小学的培养开始。因为在幼儿园、小学年龄段的孩子,在某些学科会展现出一定的天赋,这一时期是关键期和敏感期。比如,如果要成为一个非常好的木匠,就要从小开始学,如果到高中毕业再去学木工,那么就只能做一个一般的木工了。但是,现在的问题是,我们的评价体系没有跟上,我们总是看学生的考试分数。
第三,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还有上升空间。2023年,国家统计局、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《202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》指出,2022年我国各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(R&D)经费投入总量达到30782.9亿元,比上年增长10.1%,延续较快增长势头。
第五,2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相对较低。2020年,我国2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排在世界第八十六位。所以,我们还要提升人口整体受教育水平。
第六,教育保障水平有待提高。物质不是万能的,但是没有物质条件做支撑肯定是不行的。
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过程中,我们必须充分反映教育的发展环境、规模体量、结构体系,必须充分反映教育对高质量发展服务的贡献,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。
第一,树立正确、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。我们要将正确、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融入管理体制、评价体制中。
第二,丰富教育思想。只有丰富的教育思想,才能缓解教育“内卷”现象,真正地发挥教育效能,并让教育更好地服务社会。一个国家要成为教育强国,必须在教育思想和观念上发生改变。只有我们的教师和学生率先改变教育的思想和观念,才能顺利实现教育强国。现在,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书本以内的成绩,还要看学生的综合素质,要让学生有思维创新能力。
现代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,教育也是这样,加快建设教育强国,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。当前,最关键的是要把学习的基本权利还给学生,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。现在,很多学生只是被动地去学习,这样的学习是缺乏主动性的,这样的学生也很难有思维创新能力。我们现在需要改变的,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,让学生快乐地学习,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发展方向。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》指出,要“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”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包括若干关键因素:第一,坚持教育公益性。“十年树木、百年树人”,教育的投资并不是立刻能得到回报的。也就是说,今天在教育上的投入,可能要在几十年、甚至上百年后才能看到成效。
第二,实现教育均衡与公平。我们要确保每个人的教育权利,不断缩小城乡、区域、校际和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。
第三,坚持教育多样化,提高教育选择性。教育的目的是什么?陶行知曾将《大学》中的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”修改为“大学之道,在明民德,在亲民,在止于人民之幸福”,他将“明德”改为“民德”,意味着“德”的主体是人民。
追求幸福是现代各国教育家认同的教育目标。我们办好教育是为了更多人可以通过教育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,同时还可以创造整个社会的幸福。
第一,要实现深化教育的综合改革,就要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、整体性、协同性。我们要增强建设教育强国的动力和活力,如果没有动力和活力,建设教育强国就不可持续。第二,破解体制机制障碍,提高治理效能。第三,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,健全学校、家庭、社会育人机制。目前,在教育方面,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是教育评价过于单一。我们要让评价机制多元化。第四,推进依法治教、依法治校、依法办学。我们要让办学主体多元化,如果只追求单一办学主体,最终会对教育事业造成伤害。